“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被古今无数的知识分子所信服,并以此来作为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但是有一个人,无论是穷还是达,都始终怀着一颗“兼济天下”的悲悯之心,他就是千古诗圣——杜甫。
说到杜甫,很多人的头脑中会条件反射似的浮现出“忧国忧民”这四个字,可是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他的这种情怀及作品内容当成一种理性的文学知识在学习,并没有用我们的感性思维去体悟他的人生悲喜,从而也谈不上对杜甫有真正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把文学与人生完全割裂了开来。其实,二者从来都是交融在一起的,当我们结合自己的人生感受来用心品读文人的人生阅历及其所写的作品时,会对文学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反过来,对文学的深刻认识会在无形中提高我们的气质,增强人生的底蕴。
最近刚看完北师大文学院康震教授对杜甫的品评,它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让我对杜甫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不只是拘泥于“忧国忧民”的状态。杜甫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艰辛坎坷,比起秦观、晏几道这两位“古之伤心人”,我觉得他才是真正的伤心人,可是他却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并最终成就了“诗圣”的美名。杜甫身上有太多不朽的精神,其中最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的是他的“执着”和“仁爱”精神,因为我们身上最欠缺的就是这简单却又深刻的四个字。
先说杜甫的“执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杜甫一生的政治理想,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贫穷、饥饿、疾病都不能使他屈服,即使是逃亡,也是经过缜密的思考,选择在易于东山再起的地方落脚,直到生命凄凉地结束在破旧小船上的那一刻,他仍是在追求理想的途中,这样的执着,令人动容。“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杜甫一生的文学追求,对于文学创作,不可否认,杜甫有着惊人的才华,但他孜孜不倦的努力更为重要,他始终站在主流文学的边缘,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用深刻的笔触记录下大唐王朝灰暗的一面,不仅铸就了“诗圣”的名号,而且开创了新一代的文学审美标准,这样的对文学的执着,令人汗颜。试问今人,我们做事能够如此这般执着吗?现代社会选择太多,往往也容易让我们迷失自我。当我们选择了一条路后,或随即后悔,或半途而废,不能像杜甫那样“既然选择了前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因为我们的心太复杂。人们常感慨“人心不古”,这“古”字的含义,我们真的该好好想想了。
再说杜甫的“仁爱”。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爱”,我觉得在知识分子中间除了孔孟之外,把儒家思想深入骨髓的人无疑就是杜甫。一个人处在较高的位置上说仁爱很容易,因为他是在俯视下方,但一个人若连自己及其家人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却还真心的担忧天下人,那他真的就是“圣人”了,而杜甫就是这样的圣人。现今社会,处处都能听到倡导和谐的呼声,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今人身上缺少仁爱之心。科技的发展可以拉近空间上的距离,却无法让我们彼此的心靠近,这也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悲哀。人人都带着面具来面对别人,不仅自己身心疲惫,而且这个社会也显得有些冷漠。其实建设和谐社会只需我们每个个体摘下防备的面具,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来生活。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今人难道不应该更加进步吗?
时间可以淹没一切,唯有精神不朽。学文学,学的不仅是文人所写文字的表层含义,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些文坛巨匠不朽的精神,这些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这,就是杜甫带给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