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所以,人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读书也不例外,从表面上看人人都在读书,但实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因为人与人读书的目的不一样。总的来说,读书的目的可简单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功利型读书。一提到“功利”二字,有些人会嗤之以鼻,认为带着功利目的去做事的人很俗,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中国有几句古话“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这些话其实就已经带上了功利的痕迹,就连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仙和诗圣都只是想以才华作为跳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何况像尘世中的芸芸众生呢?如果一个人靠读书实现了自己的个人理想而与此同时他又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功利型读书我觉得也未尝不是件好事,但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界限,一旦超过了界限,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读书如果太专注于功利,甚至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出现学术抄袭和学术造假这样的行为,那就亵渎了读书,变得可耻。
第二种是逃避现实型读书。当人在现实中屡屡受挫而内心一时又不够强大时,他往往会寻找精神的寄托,而读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精神避难所,于是就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隐士”,隐士也是可以分为真隐士和假隐士的,而把读书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的人无疑是假隐士,这些人外表看似洒脱逍遥,其实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他的理想和现实是两条平行线,他曾试图找到交点,但一种莫名强大的力量战胜了他的内心,使他以失败而告终,在无奈之际,他找到了避难所,用读书来安慰和麻痹痛苦的灵魂。
第三种是自我需要型读书。这类型的人是最享受的人,因为与前两种类型的人相比,他读书的目的更为纯粹,当一个人以纯粹的心态去做一件事时,反而更容易接近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容易有意外的收获。而且他的内心也是愉悦的,因为当下所作的事是他的生命所渴求的,能够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个自我需要型读书的人,无疑是一个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人,一个内心足够强大的人,一个高境界的人。
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观照自己心灵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读书就是读心。读书的目的不同,自然,心的收获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