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志于学,二十而冠,我们所学的一切知识背负在我们的行囊里,我们背负着对这个世界的太多憧憬和梦想,哪一种青春不亲狂,每一个少年不意气风发,就这样,我们想去征服世界,一步步走进社会,可社会有太多的规则,我们又被迫在社会中被调整、使适应,,得妥协,那无形中我们就把装有钥匙的背包放在校园门口,我们放下梦想,希冀着先去适应社会,幻想着等哪一天我们生活稳定了,有社会位置了,等我们“而立”、“而不惑”,再来重拾梦想。
我们担负社会、家庭的职责,我们有荣誉,有社会地位了,可40岁人就开始攀比,开始抱怨了,生活的又有太多的无奈,没有闲心,也不会再去想曾经的那个梦想,
60岁,打打太极,慢下步调,应该说是属于看开人生的境界吧,对得与失有属于自己的一份见解。
80岁,伫立在人生,蓦然回首,突然惊觉,我们已不辩来时路,少年时的那个梦想一直被装在20岁地背包里,想过太多,为社会名分,为自己的房子、车子,劳累了一生,但那根本不是你的梦想,你的梦其实没有打开。
于丹老师解释道:“我们这一辈子走得再急,也不要忘记带走自己的钥匙,每一段做一次心灵的检点,明白每一段要做的事,30岁知道自己忘了钥匙仍然可以回去取。”
我是笑着听的,可到最后我的笑里就有些苦涩了。因为我不能担保我的人生就不会像寓言那般遗失了梦想,我在害怕,我害怕30年、50年后的我也会那样一个不带钥匙的人,我害怕我想追寻的那份随意会让我的人生碌碌无为。
这样的一个人生,我站在“二十而冠”的阶段,我心里由衷的认为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生悲剧。 我想起一句话“选择比努力重要”,是不是讲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终究是处于这样一种选择?我想选择用感觉来指导生活,想做一个最特别的自己。但因为经历,因为有些人,因为有些事,就像此刻,我已说不清自己内心的想法了,因为我开始又堕入那个关于我人生的循环思索当中了,我又开始处于自我心灵纠结状态。
这就是我,我的触动,带给过欣喜,也带来了我另一重思维的卡壳。
我不懂佛学,只是有时那样的一种意境很是虔诚。于丹老师通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来谈人的造化。我认为她在提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观点,鼓励我们顺应孩子的天性去教育孩子,鼓励我们用脚步去丈量世界、感悟世界。
前20年的年华我们都在好好学习,可理论学习确实是有限,外在了解的东西要在内心被激活才算真正有所收获,要留下成长的烙印才行。
外在的世界从来都是等着我们去体验,去感悟的。于丹老师谈到她的爬泰山。从正面中路攀爬泰山,摩崖石刻镌刻着碑文,镌刻着古圣先贤的教诲,人以一种入世的态度攀爬,有膜拜之心。从后山攀爬泰山,连路都是断层,山川蓊蓊郁郁,林间满是花草,山花烂漫,开得不计成本,大美不言,天地灵秀自然集于一身。人文是感动,自然也是感动,前山是儒,后天是道,殊途同归。到达泰山顶,南天门上有一副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在登峰的过程当中,我们时常会把峰比人生。人生至极的境界不是高山被你踩在脚下,而是高山作为巨人把你托在肩膀之上,人对山川不是征服而是延伸,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登山文化。
每一个的人生怎么走,每一步应该觉悟和洞察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衬物以尤心”现实的无奈搭衬梦想,才能达到那种梦想实现后的一种至极的欢乐。
我的人生握在自己手中,因为人生选择的正与错判断很难,那我就只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然后相信最好的一切自然会来选择我。用登泰山的大气来定我的人生格局,我只要从容坦然接受就好!不要担忧,不要怕!也不必担忧!不必怕!
有些声音注定要在天空留下回音,就像有些日子会永远铭刻在历史。我在思考,留下我思考的历程,这是我生活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