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说她就是在西递里长大的,对这里的感情特别深。这里仍然生活的还是当地几百年来一直住在这里的家族,他们依旧和最开始的祖先一样生活,男人十三四岁就开始外出经商,而女人在村里养家看孩子,和传统社会中的一点都不曾改变过。
导游带我们走到哪家哪户,遇到熟识的老人孩子,还会用那里的方言调侃几句,我虽然一句都没有听懂,但是我知道,他们是在向我们这些外地人炫耀:我爱我们生活的地方,我爱我们的生活。
中午的时候我们找下一户人家一起吃了午饭,不过是河鱼和青菜,但是在这样的民居里围着那样的桌子吃,肯定比随便找的一家饭馆吃来得更合风情吧。趁菜还没上桌,我找了个借口一个人溜了出来。既然徽商那么有名,不在徽州买点东西砍砍价,会会这个传说中的徽商,就算是枉来一次了。
我们找的这户人家在西递巷子的深处,走出来还有段路得走。我出来的时候还揣测着,这西递里传说是有九十九条巷子,我可得记着回去的路啊。边走边看,虽说风格大体相同,但是每座古宅都像是每个人一样,一般打扮万般模样。细细玩味,还真不是千篇一律、一律千篇呢!要是我们正好赶上下雨天来最好,那些青石板在雨水的冲刷下肯定会泛出油油的黑色来,倘若门户微微略闭透过门缝瞥见一口古井,抑或是在巷子的尽头青灰色砖墙旁掠过一抹油纸伞的红艳,恐怕连戴望舒都会羡煞良久呢。
走了不久,来到一条有许多卖首饰小摊上的街上。西递里这样的摊子不少,都搭着一个草棚,既遮骄阳又避风雨。看中好几串石头手链,一问价有八块一串,也有十几块的。两个人侃来侃去,最后一咬牙,那个商人全部五块一条给了我一大把,给妈妈奶奶的旅游小礼品就一起从这里出来了。虽然心满意足的兜着手链走了,但是走出几步又有点后悔,惴惴的回头看那个刚才卖给我手链的商人,他也许还在盘算着刚才赚的不少吧。想起刚才走过时看到的对联,听见门边店童在说起徽州文化都头头是道的时候,再看看街边亦商亦儒的徽商,哪个还敢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在西递里满口就是徽来徽去,徽文化要比我想象的更深入到我的思考里。吃完午饭走出西递的大门的时候,我身处的时代一下子又发生了更迭,伴随着轰隆隆的汽车启动的声音,忽而一下子明了了陶潜那句“心远地自偏”的深刻蕴意。这样一个被圈地似的城中城,未尝也不是一个让人欣慰的遗产就地保护吧。
离开这个船型的西递村的时候,那些淳朴的笑容,那些马头墙向上的檐角和西递人的怀旧生活,总是在我脑海里不断回想着,我也不断去揣测西递的今后。这个一直躲在帷幕后怯怯窥视世事的江南女子面对着日益开放的旅游经济,是不是已经准备好要开始慢慢走出绣楼了呢?她该踩着摩登女郎的娇媚猫步,还是迈着云鬓花颜金步摇的轻柔步子走出来,才能让厌倦世事的人眼前一亮呢?
还是旧时的光阴最是醉人,哪一年再来,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那个“溪头日日食桃花”的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