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她,只是惊鸿一瞥,已经忘记了是在哪个节目中。对她的第一印象便是清瘦、素雅,清简的短发,轻轻低下头便能遮住半边脸。不由令人想起那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形容她,一点都不为过。那次以后很久都没再见过她,就算是在电视节目中,也没有“偶遇”她一次。
最近在看一本书时,她的名字无意中跳入了我的眼帘,我的目光便紧紧跟随她,突然想要了解她的所有。柴静,是的,她就是柴静。那就先用她惯用的语句来个自我介绍,“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她是北方人,生于山西。17岁,只身一人来到南方一所二流大学读书。清秀,孤独,心怀有梦。因贪恋电波里的声音无限温柔,毛遂自荐,写信给电台主持人尚能——“尚能也曾有梦,可否帮我成就梦想?”信中这一句,尤为动人。去电台试播,小小梦想如蔚蓝大海涌起浪花一朵,真的实现了。且一朵不多,一朵也不少。
炎热的7月,骑着单车去录节目。往返,湿淋淋的汗,看着自己在车把上磨破的手掌,十分十分地快乐,当晚的日记里写“有风吹过,生命新鲜清香。”
19岁,她拒绝做小会计的毕业安排,独自留在读书的城。无亲无友,无依无靠,身只影单。有的是梦想,是对电台工作的贪恋。她贪恋的是节目的那种气氛,彼此陌生,却能推心置腹。那样的夜,有一种魅惑之感,人好象可以不沾染尘埃。寂静的夜,宁静的心,一切都是她想要的。开始的日子,是清苦的。生日那天,口袋里没有一分钱,在滂沱大雨中走去电台。雨水热烈,浇透了湿淋淋的寂寞。她在节目里一吐心声:“要做一只翩飞的白鹤,飞渡寒苦的人生。”青春本身自有尊严。
依然是自我,心怀有梦的人。她决心做一档午夜直播,主动请缨,主动要不计工资,苦心积虑地游说领导,终于被同意,节目定为《午夜温柔》。以后的每个周末午夜,她守着电台,如约道来:“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似锦繁花的夜,处处有寂寞的信徒。节目成为名档,拥有了大批听众,她的声音和电波成为这座城里的周末夜宵。
梦里不知身是客。三年平静而安逸的时光悄然流过,她决定去读书,当时的心境在后来的回忆中依然清晰。“我辞职去往北京——带着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书,刚够用的金钱,面目不清的未来和22岁的年纪。”
在北京求学的日子依然过得寂寞,依然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窄小房间内或读或写,除此之外无娱乐。跻身北京,再难以过得那样安逸,思想上日新月异的跳跃几乎令人痛苦,精神上紧紧跟随这时代最先锋有力的层面,这挑战可化解一切人生寂寥。于是,她开始努力做事。一直不灭的梦想,一直不懈的努力,她越走越宽广。
这些都是我从她的第一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中所了解到的。这本书是她在2000年出的,一晃也已经过去11年了。《用我一辈子去忘记》也是她最喜欢的一首歌,从小就喜欢。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一个停电的黄昏稠紫的暮色里,郑智化唱“突然忘了挥别的手,含着笑的两行泪,象一个绝望的孩子,独自站在悬崖边……”不明所以地,她浑身抖颤。眼泪炙热地流下面颊。从此便爱上了。
我特地去听了这首歌,很认真地听着。悲伤的旋律中透着无限的温柔,很难不让人动容。比起这首歌,我更喜欢柴静的这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她的文字,清新淡雅,清丽得让人着迷,平静得让人心醉,同时又透着坚韧,让人生怜,为之心碎。太喜欢这样的文字了!她笔下的生活,令我神往。那样的纯净,那样的不设防,同时又是那样的平静。我甚至想过以后去电台,就做个平平淡淡的电台主持人,只用声音与人交流,推心置腹,也甚好。这是个美好的愿景,或许,有一天,它会成为现实。
寂静喜欢。喜欢寂静。若干年后,我应该也会用这么平静的文字记下此时的生活,开心也好,痛苦也罢,到那时,都会化为平静,寂静地自笔端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