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用文字的东西来谈论感情,总感觉一些不成形的想法一旦用文字确切地表达出来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得生硬甚至晦涩。而称之为感情是因为我们尚且年轻,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年龄,说喜欢太浮浅,说爱情又似乎太沉重。就好像在同学之间他们会说你还像个小孩,不管是穿着还是长相,但穿着白大褂在医院你便在各个年龄段之间穿梭,闺女,姐,姨,妹子,今天还碰见一眼角堆满鱼尾纹的病人叫我姐,让人哭笑不是,当然别人叫大夫我最喜欢,也最合适。
很小的时候,特别羡慕人家结婚,或者确切地说是羡慕人家当新娘子。小孩子根本不会去想结婚的本质是什么,只是羡慕新娘子簇新耀眼的打扮,羡慕人群的瞩目簇拥,羡慕那满新房的鲜亮锃新,羡慕那热闹喜庆的场面。时光飞逝,眨眼已是二十五六岁,在父辈们眼里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身边的同学朋友也都开始或深或浅地接触这个敏感的问题。年少轻狂的时候,似乎也恋过,爱过,刻骨铭心过。但那种感情终抵不过一场季风的吹散。所谓的心痛过后,我们思考,审视,然后若有所悟。结果是我们开始谨慎,开始犹豫,开始顾虑。因为一份感情要在这纷纷扰扰中生存,就需要与你的生活融合,同时需要你的灌溉滋养,用心经营。同学中情侣不少,谈到结婚,却出现了两个极端,有的简单利索,有的却面临困境。昨天跟我一闺中密友聊天,听她说着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很欣赏的感觉,但转念一想,太清楚了也未必就一定是好事。头脑里那个明确的想法让你在现实面前左右踌躇,拿捏不定。
因为要生活,所以感情难免带点物质性甚至功利性,但是我依然相信感情是第一位的,虽然老妈一直唠叨,物质是感情的基础,你小孩子家不知道生活的辛苦。但我想就算是是面对着山珍海味,对面坐着你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人,倒还不如清汤挂面来的舒心。
同学说,结婚就是男人要把一半自由交给女人,而女人要把一半的幸福交给男人。不无道理,不过我觉得这样说更确切,婚姻中两个人互相交付自己一半的自由去换取属于自己一半的幸福。但我忘了在哪儿看过如是说法,婚姻中要给对方百分之六十的自由,后注是,有那么一个人的百分之四十都属于你已经是多大的幸事。而这百分之四十,又有多少人能有这般的分寸呢?
十字路口等红灯,身边一对花甲的老人。老太太明显已是颤颤巍巍,老伴牵着,仿佛的年龄,但老爷子的手依旧很有力的样子。两人一边等红灯,一边念叨着中午吃饺子还是米饭,吃西红柿炒鸡蛋还是黄瓜炒木耳。一旁听着,突然明了,那细小零落的生活啊,原来是要一个人陪你去静数和拣拾的。而生活的味道不过是米饭或者面条加上你的五味调料搭配菜目调试出来的味道,你的混搭与创意便是它的与众不同。
记得张爱玲在《半生缘》中这样写到,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